总有人说期权可以设计出无风险的策略。这话既对,也不对。对,是因为期权市场确实存在数学上严格的定价关系,当市场价格偏离这些关系时,理论上就存在套利空间。不对,是因为这些机会稍纵即逝,收益率低得可怜,而且你很可能永远也等不到。

本文介绍两种笔者实际验证过的无风险套利策略:ETF期权的平价套利(年化收益可达3%+)和股指期权的Box Spread(年化收益通常<2%)。这些策略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确实是无风险的,但市场的高效让这些机会变得极其稀缺。

策略一:ETF期权的平价套利

Put-Call Parity:无可辩驳的定价铁律

期权定价的核心基础之一是Put-Call Parity(看跌-看涨平价关系)。这个关系由经济学家Hans Stoll在1969年的经典论文《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t and Call Option Prices》中首次严格证明,其数学表达式为:

\[C - P = S - K \cdot e^{-rT}\]

其中:

  • $C$ = 看涨期权价格
  • $P$ = 看跌期权价格(相同行权价、相同到期日)
  • $S$ = 标的资产当前价格
  • $K$ = 行权价格
  • $r$ = 无风险利率
  • $T$ = 到期时间(年)

这个公式的含义是:持有一份看涨期权、卖出一份看跌期权,在经济效果上等价于持有标的资产并借入一笔现金。如果市场价格偏离这个关系,就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。

A股市场的可操作标的

在A股市场,流动性最好的ETF期权品种包括:

上交所:

  • 50ETF期权(510050)- 中国首只ETF期权,2015年2月上市,流动性最好
  • 300ETF期权(510300)- 2019年12月上市,流动性次之

深交所:

  • 300ETF期权(159919)
  • 创业板ETF期权(159915)
  • 深100ETF期权(159901)- 2022年12月上市

其中,50ETF期权由于上市时间最长、成交最活跃,是最适合进行平价套利的品种。

套利组合的构建

当发现 $C - P > S - K \cdot e^{-rT}$ 时(即期权隐含的合成资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),可以执行反向转换套利(Reversal):

  1. 买入看跌期权(Long Put)
  2. 卖出看涨期权(Short Call)
  3. 买入ETF现货(Long ETF)

这个组合到期时的价值恒定为 $K$,无论标的价格如何变动。我们来验证:

  • 如果到期时 $S_T > K$:看涨被行权,卖出ETF获得 $K$;看跌不行权
  • 如果到期时 $S_T \leq K$:行权看跌,卖出ETF获得 $K$;看涨不被行权

初始成本为:$C - P + S$。如果 $C - P + S < K \cdot e^{-rT}$,则到期收益为 $K - (C - P + S) \cdot e^{rT} > 0$。

实操案例:50ETF平价套利

假设当前50ETF价格为3.000元,我们观察30天后到期的3.00行权价期权:

  • 3.00看涨期权(Call)价格:0.120元
  • 3.00看跌期权(Put)价格:0.110元
  • 当前无风险利率(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):年化2%

理论平价关系: \(C - P = S - K \cdot e^{-rT} = 3.000 - 3.000 \times e^{-0.02 \times 30/365} = 3.000 - 2.9951 = 0.0049\)

实际市场: \(C - P = 0.120 - 0.110 = 0.010\)

偏差: \(0.010 - 0.0049 = 0.0051\)

这个偏差意味着存在套利空间。执行反向转换套利:

  • 买入3.00 Put:支付0.110元
  • 卖出3.00 Call:收入0.120元
  • 买入50ETF:支付3.000元
  • 净支出:$3.000 + 0.110 - 0.120 = 2.990$元

30天后到期,组合价值恒定为3.000元,收益为 $3.000 - 2.990 = 0.010$元。

年化收益率: \(\frac{0.010}{2.990} \times \frac{365}{30} = 4.07\%\)

A股特殊性与实际成本

理论很美好,但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交易成本:

交易成本

  • ETF佣金:万分之2.5-5(双边约万分之5-10)
  • 期权佣金:买入开仓约1.6-3元/张,卖出开仓免费
  • 印花税:卖出ETF时需缴纳千分之1(买入免征)

以上述案例为例,建仓时的实际成本:

  • ETF买入佣金:$3.000 \times 10000 \times 0.0005 = 1.5$元
  • ETF到期行权交割(卖出)佣金+印花税:$3.000 \times 10000 \times 0.0015 = 4.5$元
  • 期权买入开仓佣金(Buy Put):2元
  • 期权卖出开仓(Sell Call):免费
  • 合计:约8元/张

每张期权对应10000份ETF,即每张套利成本8元,占初始投入 $29900$元的 $0.027\%$。

实际收益率: \(4.07\% - 0.027\% \times 12 = 4.07\% - 0.32\% = 3.75\%\)

在寻找套利机会时,应直接观察对手盘的买卖报价,按对手价挂单,可以较好地控制成交价格。考虑到机会的稀缺性,实际年化收益在3%-4%之间。

笔者实操经验

在日常监控中,偶尔能捕捉到年化3%以上的平价套利机会。这些机会通常出现在:

  • 市场波动较大时,期权定价暂时偏离理论值
  • 临近到期日但尚有1-2周时间的合约
  • At-the-Money附近行权价的期权(流动性最好)

从Put-Call Parity可以反推出市场的隐含无风险利率:

\[r = -\frac{\ln[(S - C + P)/K]}{T}\]

当这个隐含利率明显偏离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时,就存在套利空间。不过随着做市商算法的完善,这类机会已经变得极其罕见,每月能遇到1-2次已属难得。

策略二:股指期权的Box Spread

为什么股指期权是“完美”的套利标的?

相比ETF期权,股指期权有几个天然优势,使其成为更纯粹的无风险套利标的:

1. 欧式期权

  • 只能在到期日行权,不存在提前行权风险
  • 套利组合不会被意外破坏

2. 现金结算

  • 到期时按结算价自动现金交割
  • 无需实际交割股票,避免交割风险

3. 无涨跌停影响

  • 标的是指数,不受个股涨跌停限制
  • 极端行情下也能正常交易

A股股指期权品种

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(CFFEX)目前上市三个股指期权品种:

  • IO(沪深300股指期权) - 2019年12月上市,流动性最好
  • HO(上证50股指期权) - 2022年12月上市,流动性次之
  • MO(中证1000股指期权) - 2022年7月上市

合约规格:

  • 合约乘数:统一为每点100元
  • 期权类型:欧式期权
  • 结算方式:现金结算
  • 最小变动价位:0.2指数点(即20元/张)

Box Spread原理

Box Spread(盒式套利)是一种四腿期权组合,由一个牛市价差和一个熊市价差组成。其构成为:

  1. 买入低行权价看涨期权(Long Call @ $K_L$)
  2. 卖出高行权价看涨期权(Short Call @ $K_H$)
  3. 买入高行权价看跌期权(Long Put @ $K_H$)
  4. 卖出低行权价看跌期权(Short Put @ $K_L$)

这个组合的神奇之处在于:到期时,无论标的价格如何变动,组合价值恒定为 $K_H - K_L$。

验证:

  • 如果到期时 $S_T < K_L$:
    • Call价差:$0 - 0 = 0$
    • Put价差:$(K_H - S_T) - (K_L - S_T) = K_H - K_L$
    • 合计:$K_H - K_L$
  • 如果到期时 $K_L \leq S_T \leq K_H$:
    • Call价差:$(S_T - K_L) - 0 = S_T - K_L$
    • Put价差:$(K_H - S_T) - 0 = K_H - S_T$
    • 合计:$K_H - K_L$
  • 如果到期时 $S_T > K_H$:
    • Call价差:$(S_T - K_L) - (S_T - K_H) = K_H - K_L$
    • Put价差:$0 - 0 = 0$
    • 合计:$K_H - K_L$

由于到期收益确定,Box的理论现值应为:

\[\text{Box理论价值} = (K_H - K_L) \times e^{-rT}\]

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理论价值,买入Box;如果高于理论价值,卖出Box(即反向Box Spread)。

实操案例:IO期权Box Spread

以下是在2025年11月14日收盘时实际扫盘发现的套利机会(IO 2512月合约,到期日约12月第三个周五):

行权价选择:

  • $K_L = 3200$
  • $K_H = 4600$
  • 价差:1400点

四腿实际价格:

  • 3200 Call(买入):1402.00点
  • 4600 Call(卖出):104.40点
  • 3200 Put(卖出):0.80点
  • 4600 Put(买入):96.40点

Box市场价格: \((1402.00 - 104.40) + (96.40 - 0.80) = 1297.60 + 95.60 = 1393.20\text{点}\)

换算成现金:$1393.20 \times 100 = 139,320$元

Box理论价值: \(K_H - K_L = 4600 - 3200 = 1400\text{点}\)

换算成现金:$1400 \times 100 = 140,000$元

收益: \(140,000 - 139,320 = 680\text{元}\)

年化收益率(按35天到期计算): \(\frac{680}{139,320} \times \frac{365}{35} = 0.488\% \times 10.43 = 5.09\%\)

这是一个真实的扫盘结果,但问题来了:扣除交易成本后还剩多少?

现实中的困境

1. 交易成本

股指期权的交易手续费:

  • 开仓手续费:约15元/张(各券商略有差异)
  • 四腿全部收费:$4 \times 15 = 60$元
  • 到期自动行权:无平仓手续费

以上述真实案例为例(Box理论收益680元):

资金占用计算:

  • 买方权利金支出:$(1402.00 + 96.40) \times 100 = 149,840$元
  • 卖方权利金收入:$(104.40 + 0.80) \times 100 = 10,520$元
  • 净权利金支出:$149,840 - 10,520 = 139,320$元
  • 卖方保证金:约$180,000 \times 2 = 360,000$元(卖C4600和卖P3200各需约18万保证金)
  • 总资金占用:$139,320 + 360,000 = 499,320$元

实际收益计算:

  • 手续费成本:60元
  • 净收益:$680 - 60 = 620$元
  • 实际年化收益率:$\frac{620}{499,320} \times \frac{365}{35} = 1.30\%$

这个收益率瞬间从看似诱人的4.64%跌到了惨淡的1.30%,远低于国债收益率。关键问题在于:

  1. 两个卖方腿的保证金占用高达36万元,但这部分资金不产生任何收益
  2. 总资金占用接近50万元,持有期35天
  3. 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四腿建仓,否则价格可能发生变化
  4. 收益率甚至不如活期存款

2. 做市商的精准报价

IO期权是全球流动性最好的股指期权之一,做市商的算法报价非常精准。在正常市况下,Box的市场价格与理论价值的偏差通常不超过0.5%。

上述真实案例中的偏差为 $\frac{680}{140,000} = 0.486\%$,已经接近做市商定价精度的边界。这种机会的出现可能是因为:

  • 深度虚值和深度实值期权的流动性相对较差(K1=3200为深度实值,K2=4600为深度虚值)
  • 临近收盘时做市商调整算法参数
  • 市场波动导致的短暂定价偏差

3. 机会的稀缺性与实际挑战

虽然上述真实案例展示了一个理论上的套利机会,但考虑保证金后年化收益仅1.30%,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:

  • 定价精准:IO期权流动性好,做市商报价非常精准,偏差通常<0.3%
  • 执行难度:四腿需要几乎同时成交,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价格变化
  • 资金门槛:上述案例总资金占用接近50万元,且需要持有到期35天
  • 保证金侵蚀严重:两个卖方腿的保证金占用36万元但不产生收益,将4.64%的收益率拉低至1.30%
  • 机会频率:类似的套利机会每月可能只出现2-3次

更常见的情况是偏差不足以覆盖成本。举例说明:

  • 假设发现一个100点价差Box,理论价值10,000元,市场价格9,970元
  • 看似套利空间:$10,000 - 9,970 = 30$元
  • 扣除手续费60元后:净亏损30元

上述真实案例的残酷现实是:

  1. 价差足够大(1400点),680元的绝对收益能够覆盖60元手续费
  2. 使用深度虚值和深度实值期权,定价偏差相对较大
  3. 捕捉到了收盘时的短暂定价窗口
  4. 但两个卖方腿的保证金占用36万元,将年化收益从4.64%拉低至1.30%

相比之下,国债ETF的收益率通常在2%左右(2024年国债收益率整体下行,10年期年末降至1.7%左右)。Box Spread年化仅1.30%,连国债收益率的三分之二都不到,考虑到执行难度、机会稀缺性和高达50万元的资金占用,实际性价比极其糟糕,还不如活期存款

为什么无风险套利机会这么少?

市场效率的胜利

现代金融市场的效率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。以IO期权为例:

  • 做市商算法:微秒级监控所有期权链的定价偏差,自动调整报价
  • 高频交易:专业套利公司部署Colocation服务器,延迟<1毫秒
  • 套利资本充裕:全球数千亿美元的量化基金盯着这些机会

任何明显的定价偏差都会在瞬间被套利资金抹平。散户看到的“机会”,往往已经是过期的历史数据。

信息与执行速度的鸿沟

散户看到的价格:

  • 行情软件通常有0.5-2秒延迟
  • 使用Level 1行情数据,看不到完整的订单簿

机构看到的价格:

  • 实时Level 2/Level 3数据
  • 直连交易所,延迟<1毫秒
  • 看到所有隐藏订单和冰山订单

当散户发现“套利机会”并下单时,机构可能已经在几秒前就吃掉了那个报价。

交易成本的决定性作用

假设存在一个年化2%的套利机会(持有30天):

机构成本:

  • 佣金:万分之0.5
  • 买卖价差:0.1个价位(通过算法交易最小化滑点)
  • 合计成本:约万分之1-2,即0.01%-0.02%

散户成本:

  • 佣金:万分之2.5-5
  • 买卖价差:1-2个价位(手动下单,容易被“夹单”)
  • 合计成本:约0.1%-0.2%

对于一个30天到期的套利(年化2%),实际收益约 $2\% \times 30/365 = 0.164\%$。

  • 机构净收益:$0.164\% - 0.02\% = 0.144\%$(值得做)
  • 散户净收益:$0.164\% - 0.15\% = 0.014\%$(几乎不值得)

临界点: 当套利空间小于0.5%时,只有机构能盈利;散户看到的“机会”,实际上已经无利可图。

执行纪律

1. 只用超价单

  • 永远不要用市价单
  • 确保多腿同时成交避免方向暴露,但可能有滑点,侵蚀利润。 2. 计算真实收益
  • 扣除所有交易成本(佣金、买卖价差、印花税)
  • 考虑资金占用成本
  • 如果扣除成本后年化收益<2%,不如买国债

现实预期

实际收益:

  • ETF平价套利:年化2%-3%(已扣成本,资金占用相对较小)
  • Box Spread:年化0.8%-1.5%(已扣成本,含两个卖方腿的保证金占用

资金要求:

  • ETF平价套利:5-10万元(需全额购买ETF)
  • Box Spread:30-50万元(权利金+两个卖方腿的保证金,资金占用极高)

时间成本:

  • 需要持续监控行情(或编写自动化程序)
  • 等待建仓可能需要数小时
  • 性价比存疑:用这些时间去提升工作技能,可能收益更高

是否值得做?

优点:

  • 真正的无风险收益,验证了期权定价理论
  • 学习期权定价机制的最佳方式
  • 理解市场微观结构和流动性

缺点:

  • ETF平价套利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相当,但执行难度大、机会稀缺
  • 需要大量时间监控市场
  • 资金占用高,流动性差(需要持有到期)
  • Box Spread完全不值得做:两个卖方腿的保证金将收益率拉低至1.30%,连活期存款都不如

结论:

  • 如果目标是赚钱:不如买国债、货币基金,或者投资宽基指数ETF
  • Box Spread毫无价值:30-50万资金占用,年化收益仅0.8%-1.5%,远低于国债,纯属浪费时间
  • 如果目标是学习:可以尝试ETF平价套利(年化2%-3%),但保持理性预期,不要指望靠套利致富

总结

无风险套利的三个真相

真相一:套利确实存在,而且确实无风险

从Put-Call Parity到Box Spread,这些策略在数学上无懈可击,在实践中也被反复验证。ETF期权平价套利和股指期权Box Spread都是真正的无风险策略,不是“伪无风险”或“低风险”,而是理论和实践中都严格成立的无风险。

真相二:但机会稀缺,收益极低

市场的高效程度远超想象。做市商的微秒级算法、高频交易的纳秒级执行、数千亿美元的套利资本,共同将定价偏差压缩到了极致。散户能捕捉到的机会,往往只是市场效率的“残渣”——ETF平价套利每月1-2次,年化收益2%-3%,勉强可行。

Box Spread则完全是陷阱:由于两个卖方腿的保证金占用(往往是权利金的2-3倍),实际收益率被严重稀释。本文的真实案例显示:680元的理论收益,因为36万保证金的占用,年化收益从看似诱人的4.64%暴跌至惨淡的1.30%,连活期存款都不如,但资金占用却高达50万元。这种“套利”纯属浪费时间和资金。

真相三:你能赚到的,只是学习的价值

对于普通投资者,无风险套利的意义不在于赚钱,而在于:

  • 理解期权定价:亲手验证Put-Call Parity,比读十本教科书更有效
  • 感受市场效率:当你发现“机会”瞬间消失,就会理解什么叫有效市场
  • 学会敬畏市场:当你看到自己与机构的巨大差距,就会明白散户的真正定位

1973年,经济学家Burton Malkiel在《漫步华尔街》中写道:“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。”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(EMH)的核心。

无风险套利的存在,恰恰证明了市场并非完全有效——总有些微小的摩擦、些许的延迟、偶尔的失误。但这些“无效”如此之小、如此短暂,以至于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,市场就是有效的。

你能看到的套利机会,要么已经消失,要么收益低得可怜。真正能赚钱的套利,属于那些拥有微秒级执行速度、万分之一交易成本、数亿资金规模的专业机构。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