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杠杆ETF因其极低的参与门槛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者。不需要开通期权账户,不需要理解复杂的衍生品定价,甚至不需要维持保证金——只要有个股票账户,任何人都可以像买普通股票一样买入TQQQ,瞬间获得3倍杠杆敞口。让许多新手投资者趋之若鹜:有人看到TQQQ过去15年涨了143倍,幻想着复制这个神话;有人觉得自己看准了科技股趋势,想用杠杆放大收益;还有人单纯因为账户资金少,希望通过杠杆快速致富。
社交媒体上充斥着“TQQQ财富密码”“3倍杠杆躺赢”之类的标题,各种回测图表展示着惊人的收益曲线,却很少有人提及那些在2020年3月、2022年全年爆仓离场的投资者。券商也乐见其成——杠杆ETF交易活跃,换手率高,佣金收入可观,而且不像融资融券那样需要承担信用风险。
但这些涌入杠杆ETF的新手投资者,真的理解自己在交易什么吗?他们知道“3倍做多”不等于“3倍收益”吗?他们理解波动率损耗、每日再平衡、复利陷阱的含义吗?他们能承受账户在几周内蒸发80%的心理压力吗?
更重要的是,杠杆ETF真的适合新手吗? 假设纳斯达克100指数从100点开始,经历10个交易日的震荡:第一天涨5%到105,第二天跌4.76%回到100,第三天又涨5%到105,第四天再跌4.76%回到100……如此反复5轮,10天后指数依然停在100点,涨跌幅为0。
持有QQQ的投资者账户纹丝不动,既没赚也没亏。但如果有两位投资者分别持有TQQQ(3倍做多)和SQQQ(3倍做空),会发生什么?
让我们计算:
更讽刺的是,如果有人想“聪明”地同时买入等额TQQQ和SQQQ来对冲风险,认为一边涨一边跌可以抵消,结果却是:两边都在亏损,累计损失16.6%,而指数本身一分钱没动。
这就是波动率损耗(Volatility Decay)的数学本质。问题出在每日再平衡的机制上:指数涨5%,TQQQ涨15%后必须在高位追加60%的仓位;第二天指数跌4.76%,TQQQ必须在低位卖出。SQQQ也在做同样的蠢事:指数涨5%时在高位平空头再建新空头,指数跌4.76%时在低位平空头。双方都在执行机制性的“高买低卖”,每一次震荡都在同时吞噬多空双方的净值。
这不是运气不好,不是择时失误,而是复利数学的必然结果:$(1+0.15) \times (1-0.1428) \approx 0.986 < 1$。杠杆ETF的每日再平衡机制,将它变成了一台隐形的波动率绞肉机——波动本身就是成本,震荡越剧烈,损耗越大,与方向无关。这就是杠杆ETF最致命却最少被提及的秘密:它不是在放大收益,而是在做空波动率。无论你看多还是看空,只要波动率够高,你都在给做市商和基金公司交税。
杠杆ETF(Leveraged Exchange-Traded Fund)承诺每日跟踪标的指数n倍的涨跌幅。最常见的是3倍做多(如TQQQ追踪纳指100)和3倍做空(如SQQQ反向3倍追踪纳指100)。它通过持有标的指数成分股、股指期货、互换合约(Swap)等衍生品,并使用融资杠杆来实现放大效果。
与直接融资买股票不同,杠杆ETF每天收盘后必须进行再平衡(Rebalancing)。假设基金净值100万美元,要维持3倍杠杆,就需要持有300万美元的敞口。如果今天标的指数涨了10%,敞口变成330万,而净值变成130万,此时杠杆倍数变成330/130=2.54倍。为了恢复3倍杠杆,必须将敞口调整到390万,即增加60万美元的仓位。
这个每日再平衡的机制可以用公式表示:
\[V_{t+1} = V_t \times (1 + n \times r_{t+1})\]其中$V_t$是第t天的净值,$n$是杠杆倍数,$r_{t+1}$是标的指数第t+1天的收益率。注意这里是每日复利,而不是对初始值的简单倍数放大。
再平衡的致命缺陷:机制性高买低卖
这个看似中性的技术操作,实际上内置了一个致命的逻辑陷阱:杠杆ETF被迫在高点加仓,在低点减仓,完美违背“低买高卖”的投资铁律。
继续上面的例子:
连续两天震荡,杠杆ETF做了什么?
这就是波动率损耗的微观机制:每一次震荡都强制执行追涨杀跌。如果市场连续震荡,这个损耗会累积得非常快。而谁是这个机制的受益者?提前知道再平衡时点和方向的做市商——他们在TQQQ即将买入前抢先买入,推高价格后卖给基金;在TQQQ即将卖出前提前做空,压低价格后接货。
这个看似技术性的细节,决定了杠杆ETF的命运。
很多人以为持有3倍杠杆ETF一个月,如果标的指数涨10%,自己就能赚30%。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。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。
假设某指数初始值100,第一天涨10%到110,第二天跌10%回到99。两天后指数下跌1%。
对于3倍杠杆ETF:
两天后,指数跌1%,但3倍杠杆ETF跌了9%。
这不是计算错误,而是复利的数学本质。我们可以用公式推导:
\[(1+3r)(1-3r) = 1 - 9r^2\]当$r=0.1$时,$(1+0.3)(1-0.3) = 1.3 \times 0.7 = 0.91 = 1 - 9 \times 0.01$。
注意这里出现了$r^2$项,这意味着只要有波动,无论涨跌,杠杆ETF都会产生额外的损耗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波动率拖累”(Volatility Drag)。
更严格的数学推导显示,杠杆ETF的长期期望收益率约为:
\[E[R_{leveraged}] \approx n\mu - \frac{n(n-1)}{2}\sigma^2\]其中$\mu$是标的指数的期望收益率,$\sigma^2$是方差(波动率的平方),$n$是杠杆倍数。
这个公式揭示了残酷的真相:
假设纳指年化收益10%,年化波动率20%,持有QQQ的期望收益约10%,但持有TQQQ(3倍杠杆)的期望收益约为:$3 \times 10\% - \frac{3 \times 2}{2} \times 4\% = 30\% - 12\% = 18\%$,远低于简单的30%。
而如果波动率上升到30%,TQQQ的期望收益变成:$30\% - 3 \times 9\% = 3\%$,几乎全部被波动率吃掉。
现在我们可以揭示杠杆ETF的真实面目:它本质上是一个做空波动率的工具。
什么是做空波动率?在期权市场中,卖出跨式期权(Short Straddle)就是典型的做空波动率策略。卖方同时卖出相同行权价的看涨和看跌期权,如果标的资产横盘不动,期权到期归零,卖方赚取全部权利金。但如果标的大涨或大跌,卖方就会遭受巨额亏损。
杠杆ETF持有者面临类似的处境:
让我们用实例验证“横盘损耗”:
假设某指数在100附近波动,连续10天涨跌幅为:+5%,-5%,+5%,-5%,+5%,-5%,+5%,-5%,+5%,-5%。10天后指数仍是100,涨跌幅0%。
但3倍杠杆ETF的净值变化为:
\[100 \times (1.15)^5 \times (0.85)^5 = 100 \times 2.011 \times 0.444 = 89.3\]10天震荡,指数不变,3倍杠杆ETF亏损约10.7%。这就是波动率税,震荡越剧烈,税率越高。
与期权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:
| 策略 | 横盘震荡 | 单边趋势 | 暴涨暴跌 | 本质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卖出Straddle | 赚权利金 | 亏损 | 巨亏 | 做空波动率 |
| 杠杆ETF多头 | 损耗净值 | 超额收益 | 先赚后巨亏 | 做空波动率 |
| 买入Straddle | 亏时间价值 | 亏损 | 暴利 | 做多波动率 |
杠杆ETF持有者和期权卖方都在用“波动率风险”换取“趋势收益”或“时间价值”。区别在于,期权卖方主动收取权利金作为补偿,而杠杆ETF持有者被动支付波动率税,却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个成本。
正如我在《命运的账单:期权交易中的胜率与赔率博弈》中所写:“命运赐予的一切,都暗中标好了价格。”杠杆ETF的超额收益背后,命运准备了三张账单。
第一张账单:波动率税
每日再平衡的复利损耗是杠杆ETF无法逃避的成本。波动率税最直观的体现不在单边下跌,而在横盘震荡。
假设某指数从100开始,经历一年的剧烈震荡:上涨10%,下跌9%,再涨8%,再跌7%……反反复复50次波动后,最终回到100,全年涨跌幅0%。持有普通ETF的投资者没有任何损失。但持有3倍杠杆ETF的投资者,账户却缩水了15-25%,具体取决于波动的剧烈程度。
这就是$r^2$损耗的累积效应:每一次震荡都会吃掉一点净值,即使标的指数最终持平。
2022年是波动率税的真实案例。当年美联储激进加息,纳指全年震荡下跌,QQQ最终下跌33%。如果纳指是瞬间跳空直线下跌33%,3倍杠杆理论上应该跌99%接近归零。但实际上这个跌幅是在250个交易日中累积完成的,每天平均跌约0.16%,TQQQ每天跌约0.48%,如果是完美的单边匀速下跌,TQQQ累计应该跌约70%。
但2022年的实际情况是:TQQQ跌了79%,比单边匀速下跌还要多损失9个百分点。这额外的损耗来自哪里?答案是波动率。全年纳指不是匀速下跌,而是剧烈震荡下行:大跌5%,反弹3%,再跌6%,再涨4%……每一次“跌-反弹-再跌”的过程都在吃掉杠杆ETF的净值。那些期间的反弹给了投资者“可能反转”的幻觉,但每一次反弹后的再次下跌,都在加速净值衰减。
学术研究显示,在高波动率时期,杠杆ETF的实际收益会显著低于理论值。即使标的指数长期上涨,波动率损耗也会侵蚀相当比例的超额收益。这就是为什么ProShares在TQQQ的说明书中明确警告:“本基金不适合寻求长期投资的投资者”。
第二张账单:趋势反转的毁灭性打击
杠杆ETF最致命的特征是:大跌后需要更大幅度的上涨才能回本,而且这个比例随杠杆倍数指数级增长。
普通股票跌50%,需要涨100%回本,因为$\frac{1}{1-50\%} - 1 = 100\%$。
3倍杠杆ETF跌50%意味着标的指数跌约16.7%,要回本标的需要涨20%,3倍杠杆应该涨60%,但实际上$\frac{1}{0.5} = 2$,需要涨100%才能回本。
更极端的情况:TQQQ在2020年3月从高点跌79%,净值剩21%。要回到原点,需要涨幅为$\frac{1}{0.21} - 1 = 376\%$。而标的纳指100从高点跌30%,只需涨43%即可回本。
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3月抄底TQQQ的人,虽然经历了之后一年的疯狂牛市,但很多人依然没有回本——因为他们在25美元买入,等到100美元才回本,需要涨300%,而纳指只需要涨43%。那些在50美元、30美元卖出止损的投资者,永远失去了翻身的机会。
第三张账单:隐性成本的累积
除了波动率税,杠杆ETF还有显性的管理费用和隐性的交易成本:
这些成本看似不大,但长期累积相当可观。有回测显示,10年持有期中,这些成本可以吃掉15-25%的收益。
钱去哪了?谁是受益者?
投资者支付的这些“税”,并没有凭空消失,而是流向了市场的另一端:
但有一部分成本是真正“消失”的——波动率损耗本身就是熵增,就像物理学中摩擦力做功转化为热能,不可逆也无法转移。这是复利数学的必然结果,$(1+r)(1-r) = 1-r^2 < 1$,这个$r^2$项不属于任何人,它只是数学规律的代价。
这就是为什么杠杆ETF是一个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市场:散户投资者支付成本,专业机构和做市商获利,而波动率损耗让总体财富缩水。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——低波动单边趋势——所有参与者才可能共同获益。
在讨论杠杆ETF的适用场景前,必须面对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:如果你在2010年2月TQQQ成立时买入1万美元并坚定持有到2024年,你的账户将变成超过140万美元,累计回报14,330%,年化收益约42%。相比之下,QQQ同期的年化收益约20%。
这是否推翻了前面所有关于波动率税、高买低卖、做空波动率的论述?
答案是:没有。这恰恰证明了杠杆ETF的本质——它是一场极端的赌局。
首先,这个惊人的收益建立在2010-2024年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长最强的科技股牛市之上。纳指从2009年低点1,265涨到2021年高点16,212,涨幅接近13倍,期间只经历了2018年、2020年和2022年三次较大回调。这是极其特殊的时代背景:量化宽松、零利率、互联网革命、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AI浪潮,所有因素叠加。
其次,要获得这个回报,你需要具备超人的心理素质:
第三,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。我们看到的是TQQQ成功活到了2024年,但有多少投资者:
根据统计,TQQQ的平均持有周期不到30天,真正能从头拿到尾的投资者凤毛麟角。
第四,从风险调整收益看,TQQQ的夏普比率约0.49,而QQQ约0.89。这意味着每承受一单位风险,QQQ的回报更高。换句话说,TQQQ是用2倍的风险换来了2倍的收益,从风险收益比看并不划算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:下一个15年还会是这样的牛市吗? 如果未来15年像日本1990-2005那样长期震荡或熊市,TQQQ可能跌90%甚至清零,而QQQ只是震荡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用过去15年最极端的牛市来推断未来,是刻舟求剑。
所以,什么情况下杠杆ETF有效?
承认TQQQ在过去15年表现优异,但这不改变它的本质风险。真正适用的场景仍然是:
场景一:确定性强的短中期单边趋势
如果你能识别出类似2020年4月-2021年11月这样的低波动单边上涨阶段,TQQQ确实能提供超额回报。关键在于:
2020年4月到2021年11月,纳指从低点7400涨到16000,涨幅116%,TQQQ涨幅632%,远超3倍。但这需要你在2020年3月市场恐慌时敢于抄底,又在2021年11月市场亢奋时果断离场。有多少人能做到?
场景二:短期方向性交易
专业交易者会在重大事件前使用杠杆ETF进行1-5天的方向性押注。比如美联储议息会议前,如果判断会释放鸽派信号,可以在会前买入TQQQ,会后立即平仓。
这种操作的关键在于:
场景三:对冲和战术性配置
一些量化基金会在投资组合中配置少量杠杆ETF,用于快速调整Beta敞口或对冲其他头寸。但这属于专业机构的操作,普通投资者很难把握。
绝对不适用的场景:
如果你理解了所有风险,仍然决定使用杠杆ETF,以下是一些实战建议:
仓位控制:
止损纪律:
持有周期:
波动率监控:
趋势确认:
进阶策略:
最重要的原则:
在投资的世界里,没有免费的午餐。每一种策略都有其代价,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在支付什么。
是的,从2010年到2024年持有TQQQ能获得14,330%的惊人回报。但这个数字背后,隐藏着几个残酷的真相:
第一,这是时代的馈赠,不是策略的必然。 2010-2024是人类历史上科技股最辉煌的15年,纳指涨了13倍。如果下一个15年进入震荡或熊市,TQQQ可能归零,而QQQ只是横盘。日本投资者在1989年买入杠杆日经指数的人,30年后依然深套。时代的beta不等于个人的alpha。
第二,绝大多数人拿不住。 要获得这个回报,你需要在账户跌81%时不止损,在涨10倍时不获利,在所有人恐慌时加仓,在所有人贪婪时淡定。TQQQ的平均持有周期不到30天,真正从头拿到尾的人可能不到0.1%。这不是策略问题,是人性问题。
第三,风险调整后并不划算。 夏普比率0.49 vs 0.89意味着,QQQ用更小的波动获得了更好的风险收益比。TQQQ是用2倍的心理压力、2倍的回撤风险、2倍的失眠夜晚,换来了2倍的收益。值得吗?
第四,幸存者偏差。 我们看到的是TQQQ活到了2024年,但有多少杠杆ETF在历史上清盘了?有多少投资者在2015年、2018年、2020年的某次暴跌中爆仓了?死人不会说话,数据只会呈现幸存者的故事。
杠杆ETF的本质,与期权交易是一致的——都是在胜率与赔率之间做交换:
本质上,杠杆ETF是一个做空波动率的工具。持有它,就是在赌市场会保持低波动的单边趋势。这个赌注在2010-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对的,在2022年则是灾难性的,在未来15年会怎样?没人知道。
2020年3月TQQQ暴跌81%,是命运给所有投资者上的一课。那些在高点买入的人,账户从10万变成1.9万,即使后来涨回,也有很多人在中途止损离场。而那些在低点抄底的人,虽然后来赚了10倍,但如果疫情继续恶化导致经济萧条,TQQQ完全可能继续跌到个位数甚至清盘。他们的成功,有多少是智慧,多少是运气?
成熟的投资者明白,每一次开仓前都要问自己四个问题:
杠杆ETF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。在极少数能精准择时、心理素质超强、理解波动率本质的交易者手中,它可以在特定阶段放大收益。但对99%的普通投资者来说,它更像一个诱人的陷阱:用过去15年最极端的牛市制造“轻松致富”的幻觉,让你在下一个熊市或震荡市中付出惨痛代价。
投资的最高境界不是赚多少钱,而是在赚钱的同时睡得着觉,在亏钱时不影响生活,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。
理解杠杆ETF,不是为了追求那个14,330%的神话,而是为了认清市场的底层逻辑:
命运赐予的每一分超额收益,都暗中标好了价格。2010-2024年TQQQ的持有者支付的价格是:81%的最大回撤、无数个失眠的夜晚、对未来15年依然是科技牛市的豪赌、以及错过其他投资机会的机会成本。
聪明的投资者不是拒绝支付,而是在支付前看清账单,确保自己付得起、愿意付、并且理解这个价格的真正含义。